對于一塊屏幕來說,除了面板,其驅動IC芯片也非常重要。眼下我國已成為屏幕生產、出口大國,但屏幕驅動芯片卻主要靠進口,在驅動IC上,國產廠商占有率不足1%。不過好消息是,國內有多家驅動IC企業已經加強了自研,而華為海思也加入了戰場,目前華為的顯示驅動芯片已經完成流片,今年就會量產。
據了解,在OLED驅動芯片市場,最強的是韓企,幾乎壟斷了全球份額,前三大公司都是韓國的,三星一家就占據75%的份額,Magnachip占了20%,而國內廠商占的份額不過1%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國產OLED要想打破韓國的壟斷,會很難。在今年發布的 iPhone 12系列中,新機所需的OLED顯示屏,也全由三星和LG顯示器公司提供,傳聞中的京東方在最后關頭退出。
但是好在華為也入局研發OLED驅動芯片,華為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進行面板驅動IC相關研發,與京東方展開合作,旗下海思首款OLED驅動IC已開始試產。今年量產的話,有望用于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。
對華為來說,驅動IC產品并不難。業界表示華為旗下海思連最先進的5nm麒麟系列手機芯片都能自行研發,驅動IC技術遠不及手機芯片,不用在臺積電生產,以中芯國際的制程即可投片。顯示驅動IC的主流工藝還是65nm、40nm,最高的也不過28nm工藝,這些工藝國內代工廠都已經量產,華為在這種芯片上完全可以做到去美化,擺脫對國外芯片的依賴。
看來,華為已鐵了心將自研之路進行到底,這也是必須要做的。不管能否打破OLED驅動芯片的壟斷局面,只有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至于被別人卡脖子。

驅動IC芯片相當于面板的主控,可以控制面板的顯示、畫質、節能等關鍵指標,不論手機還是大屏電視中,驅動芯片也是核心技術之一。
此前三星、LG等公司斷供華為面板,原因也跟驅動IC有關,美國并不掌握面板核心技術,但驅動IC使用了ARM架構,有美國的技術限制在內。
據了解,在OLED驅動芯片市場,最強的是韓企,幾乎壟斷了全球份額,前三大公司都是韓國的,三星一家就占據75%的份額,Magnachip占了20%,而國內廠商占的份額不過1%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國產OLED要想打破韓國的壟斷,會很難。在今年發布的 iPhone 12系列中,新機所需的OLED顯示屏,也全由三星和LG顯示器公司提供,傳聞中的京東方在最后關頭退出。
但是好在華為也入局研發OLED驅動芯片,華為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進行面板驅動IC相關研發,與京東方展開合作,旗下海思首款OLED驅動IC已開始試產。今年量產的話,有望用于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。
對華為來說,驅動IC產品并不難。業界表示華為旗下海思連最先進的5nm麒麟系列手機芯片都能自行研發,驅動IC技術遠不及手機芯片,不用在臺積電生產,以中芯國際的制程即可投片。顯示驅動IC的主流工藝還是65nm、40nm,最高的也不過28nm工藝,這些工藝國內代工廠都已經量產,華為在這種芯片上完全可以做到去美化,擺脫對國外芯片的依賴。
看來,華為已鐵了心將自研之路進行到底,這也是必須要做的。不管能否打破OLED驅動芯片的壟斷局面,只有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至于被別人卡脖子。
而且,華為進軍OLED驅動芯片后,作為用戶來說,我們可以期待華為旗下手機和大屏產品帶來的更好的表現了。